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,家庭式光伏养老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突然出现井喷现象,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。
虽然正式通知未提分布式,但在此前价格司的解读中已明确分布式光伏补贴不作调整,继续执行0.42元/kwh的国补标准。自发自用电价(单位为元/度,下同)=基础电价+0.42+地方补贴,余电上网电价=当地脱硫煤电价+0.42+地方补贴。
未来储能设备的核心市场将是日本、印度、美国、中国和欧洲五大市场,它们占到2014年全球储能设备的71%。相比全额上网的光伏项目面临补贴下调以及弃光风险,王淑娟强调,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风险较低,主要在于用户电价下调,以及工商业项目面临的收取电费问题,高信誉用户将成争抢对象。以此计算,2017年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模式的收益显然高于全额上网的0.65、0.75、0.85元/度,这也解释了光伏格局逐渐东进偏向分布式的根本原因。分布式光伏紧盯收益根据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此前对外发布的《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》,十三五期间,我国分布式光伏规模在6000万千瓦以上,即未来五年我国每年将实现约1000万千瓦的分布式装机。电价补贴之外,光伏设备选型、光伏系统设计、合理运维等也是保障分布式光伏项目收益的关键因素。
在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敏看来,随着储能成本的下降,分布式+储能将成未来光伏的主流形式。媒体报道,在澳大利亚,光伏+特斯拉电池+电网的供电成本已经略低于全部从电网购电,用光伏+储能就基本可以满足需求。我们能源转型、能源互联网不是说不计成本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。
这个EEG,是你所有销售的成本所有发电成本加起来,才占整个一度电电费的50%多,剩下一部分全是补贴,这个补贴是通过国家的银行帐户补给了新能源发电企业。我们觉得,有一些关键技术还需要深入地、长时间地去研究,在技术上真正取得突破,如果忽视了物理设备和信息采集,包括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,顶层的很多功能都会受到限制,这是第一。实际上,光伏应该是这个网络的一环或者是这个大树的一个末梢,或者叫叶子,或者叫根部,是作为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领域里的一种新能源方式。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刚刚在起步,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。
我们国家的电力市场还处于初期,刚刚开始,而且长期合同、长期交易占很大的比重,而无现货市场。现在冷热电联供刚刚引起重视,另外一个枢纽氢燃料电池,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第二,除了重视技术突破,还要重视成本上的突破。随着分布式光伏的装机越来越多,分布式光伏系统如何才能融入到电网或者是微网,或者是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中?如何做到平滑的转型或者是融入?吴达成:相对而言,我做光伏的时间比较长,也是搞技术出身,一直搞技术开发,因此可能会多一些从光伏的角度来看问题。然后我们问一下叶老师,作为国家发改委政策、技术方面的专家,我想问一个转型方面的问题,就是分布式光伏与可再生能源等与能源转型方面,您是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看法?叶东嵘:对于能源转型来说,第一,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潮流,是大势所趋;第二,咱们国家也大力提倡能源革命。我们发现,按照现有的市场规模和政策导向,到2020年以前,可能整个光伏行业或者风电行业的增长速度,都要远远低于前几年。
我说的智能电网,是致力于解决用户侧用能的问题,包括微网,包括分布式发电,我是非常赞同在用户侧用能问题能够妥善地解决。电力改革涉及到发售配售这几个环节,刚才我说了几个定义,有交易价格、有批发价格,最后终端价格,每个价格都不一样。一个是提高品质,一个是降低成本。在现阶段、现有技术条件下,要根据资源条件,更要根据用户侧的需求去结合。
但是,能源互联网首先要解决的是能源的问题,这是第一。这在老百姓的眼里,补多少、换来多少新能源,是很明了的事。
但是国内,无论从建筑口,还是在配电的电力系统方面,暂时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。抓住这两个枢纽,才能实现多种能源的转换。
分布式能源站的建设,应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主导于金辉:谢谢吴老师!我觉得您这是经过市场的摸爬滚打之后,总结出来的一个非常好的建议。另外,除了法律法规要求的补贴之外,我是不是还愿意一度电多花一分钱、两分钱,去买100%的纯新能源电力?如果这样,我个人觉得,新能源的发展,就像刚才叶总介绍到的,也不需要去挨家挨户去问要不要装光伏,而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因为新能源的售电商可以拿这个钱返回去投光伏电站,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,这在欧美国家是经常发生的,加州、德国、丹麦,很多绿色售电公司在做这样的事。冯老师,对这个问题,您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吗?冯庆东:我觉得刚才范征老师讲得很好。我有一个问题是问吴老师的,您是咱们的前辈,现在也在搞企业了,我想问您一个关于这个市场转型的问题。另外还有一点,只有用户真正需要了,他来找投资者或者能源供应商,这种项目的成功性要远比咱们一家一家去找屋顶、找企业、找园区简单得多。另外,对应用的开发实际上也是如此,光伏发电、并网发电,包括并网分布式发电,逐步在跟储能结合,跟能源管理系统也在开发更多的应用,比如说分布式光伏和充电桩的结合,和换电站的结合,和其他一些负荷的结合,随着这方面技术的推进,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现实的就是微网。
于是我就可以衡量了,到底要不要做这个事情。在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,对于行业内许多投资者而言,投资了一堆的分布式光伏电站,未来的出路在哪里?是拿在手里坐收电费?还是主动探索电力交易的新模式?带着这些问题,以及对分布式光伏投资的未来商业模式的思考,在2016年12月22-23日由的2016首届中国分布式光伏品质建设高峰论坛上,数位来自能源互联网、电力市场及光伏领域的专家大咖,围绕能源互联网的创新、能源互联网的定义、分布式发电市场如何转型、电力市场改革的障碍等业界关注的话题,展开了精彩的交流,并与现场观众激情互动。
那未来四五年大家做什么?我们觉得,还是要进行以用户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分布式能源站,或者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光伏的建设。第二,能源互联网的提出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。
一个真正的市场,它是要有现货的,刚才于所长说,就跟到市场买菜一样,一定是有现货的。能源互联网有两个关键的节点,一个是冷热电联供,它是多种能源转换的枢纽;还有一个就是氢燃料电池,它既可以发电,又可以供热,还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、氢气的消纳。
但是,中国现在明显没有这么灵活的一个电力市场,现在我问一下范老师,我觉得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开放的电力市场,您认为,中国的电力市场有哪些政策方面的障碍?如果要形成电力市场,从政策层面我们需要逾越哪些障碍?范征: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大,难以一句两句去概括。所以,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是就是搞纯电动汽车,还有天然气、氢燃料电池汽车。所以,并不是说把所有的电源连到一起就是能源互联网,也不是说把所有的电网连到一起就是能源互联网,这样理解可能是比较片面的。第二,在某些特殊行业,它的确有这种节能和采用新能源的需求。
于金辉:也就是说,现在还是从发电侧考虑去建分布式电源。大家可能搞不清楚,为什么分布式光伏可以报价的话会报那么低呢?实际上,剩下的钱都是补贴的钱。
我们2015年开展的叫第二次电力体制改革了,第一次是2002年5号文,现在是9号文。无论是分布式光伏,还是分布式能源,可能更多的要跟一些专门的行业,无论是传统的电力行业的节能、交通领域的节能、建筑领域的节能,包括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些节能等,要结合起来。
能源互联网的定义,首先是要解决能源的问题于金辉:谢谢冯老师!我也学习了您写的书,很震撼!我还有一个问题,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定义,您能不能再讲一下,是所有电源连在一起就叫互联了?还是电源和负荷连在一起叫互联?或是有其他层面的定义?冯庆东:这个问题很好。为此,我们戴所长主编了一部中国的《重塑能源》,建议大家关注。
第三,刚才吴达成老师和冯庆东老师也提到了,关于咱们光伏系统的安全性问题,我们发现在平常的工程当中,包括我们配合气候中心做一些援外项目的技术要求当中发现,国外对于这种分布式光伏的确存在着非常严苛的要求,刚才冯老师也提到了,当你的组件和系统发生故障时,必须具有切除功能。实际上真正成熟的电力市场中,就给一个市场价格,然后把电力分成不同的产品,有响应电网需求调频的服务,有普通的供电服务,价格是不一样的,波动是不一样。这次的电力体制改革,我个人认为,也是国家整个大的改革局势很重要的一个环节。这样的话,这个市场机制才是灵活的。
我个人觉得,这都不叫障碍,而是人的思维变化的问题,任何国家做电力改革都是这样的。在未来,将通过跟传统行业的工业、建筑或者商业节能的角度出发,从负荷入手,来分析它的需求?叶东嵘:对,我觉得还是以需求为导向,这也算某种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吧。
一开始,肯定有不同的认识。分布式发电先要演进到微网于金辉:谢谢冯老师让我们学习了很多。
以下对话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:能源互联网创新,既要重视技术的突破,也要重视成本上的突破于金辉:这次对话的主题是分布式光伏的未来加能源互联网,还有售电,这个题目比较大,好在我们今天请到的都是这方面的专家。实际上,光伏发电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,包括基础的技术、产品开发,以及设计、应用环节的技术开发、应用方式、安装方式,其中有很多的技术内容。
评论留言